“筑城声酸嘶,汉月傍城低。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加强边疆防御工事,他动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万里长城,累死的劳工不计其数,如果不掩埋这些白骨的话,大概能和长城一般高了,可见其悲壮。
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风雨侵蚀,见证了无数的边疆战事,长城也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到了朱元璋这里,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长城,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嘉峪关建成。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情况,嘉峪关城墙上为什么多出一块砖呢,并且至今无一人敢动?
朱元璋守御山河固险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一统天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守护好江山,北方一直是少数民族 *** 扰的重地,因此,他一边派诸王轮流防守边疆,另一边抓紧时间修建防御工事,原有的长城是更好的防御基础,而朱元璋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巩固地修建。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两边是巍峨连绵的祁连山和北山,朱元璋便利用这自然天险修建了防御工事。守御山河固险成为了朱元璋省钱、省时、省力的更佳方案,明长城就此修建而成,“东西延巨,指臂相依,称全盛矣”。
嘉峪关就是明长城最西方的一个重要关口,它地势险要,建筑雄伟,倚仗天险只要派出为数不多的兵力就能够严守要塞。史料上记载:“洪武、永乐之盛,所守不过数处,然皆据其总会,扼其要害,人聚而力全。而彼之来,有以待之,得以全力而制胜也。”
嘉峪关防线壁垒森严
没有修建嘉峪关之前,玉门关是西域与中原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嘉峪关建成之后,玉门关光荣退役,嘉峪关成为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塞,而且还是明代进入中原地区唯一的法定路线,来自西域中亚各地的使者只有通过嘉峪关领取入关凭证才算是合法入境。
而且明朝还严格限制了使者团入关的人数,剩下的使者只能留在嘉峪关待命。如果遇到明朝天子心情不好,闭关绝贡也是一种具有较强威慑力的防御手段,因此,嘉峪关有了极其重要的权威地位。这就需要嘉峪关的建造非常严谨,它的防线可以用壁垒森严来形容。
嘉峪关不是一个简单的关隘,经过几次扩建后总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完全可以用“城”来形容它的大小,它的整体结构分为外城、内城和瓮城三部分组成,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天然屏障与防御工事交相呼应,组建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因此而被誉为“天下之一雄关”。
定城砖疑似神仙保佑
嘉峪关居高险峻,高到什么程度呢?在这里有一个传说。在嘉峪关内有一对燕子在里筑巢安家,早上这对燕子一起飞出觅食,晚上雌燕先飞了回来,结果城门关闭后雄燕才飞回,雄燕无法飞回城内就悲啼着触墙而死,雌燕因此伤心过度也随雄燕而去。虽然是个传说故事,却表现出了嘉峪关居高险峻的地势。
像这样的传说不止一个,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就多出了一块砖,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会多出这样的一块砖,并且至今无一人敢动,然后又引出一个神奇的传说出来,据说当年在修建嘉峪关的时候,由于太高而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神仙便下来看个究竟,发现嘉峪关建造雄伟,为凡人的伟大壮举而感动,于是这个神仙便在嘉峪关的城墙上放了一块砖,就像是定海神针一样让嘉峪关在大漠之中屹立不倒,而这块砖就被世人称作“定城砖”,说明神仙在保佑嘉峪关,如果把这块砖拿走,嘉峪关就会因此而倒塌。
建筑师用料计算精密
嘉峪关初建时面积只有两千多平方米,后来明代好几任皇帝接手后都在继续扩建,到了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这里又进行了再一次的扩建,别看朱厚照平时荒嬉无度,但却是一个“好战”的皇帝,曾经御驾亲征打跑了蒙古小王子,像修筑边关防御工事自然会成为重中之重。
在扩建嘉峪关时,朱厚照皇帝面向全国招募能工巧匠,其中有位“高级建筑师”浮出水面,他叫易开占,据说易开占在负责施工时,对用料的估算非常精准,有了这样的人才肯定会节省很多的物力和财力,就此易开占成为嘉峪关扩建的总建筑师。
易开占接手后对嘉峪关的扩建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他告诉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修建嘉峪关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如此精确的数字,监事官自然不信,而且有了易开占这样的人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捞外快”的机会,便出言刁难。
“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监事官放下了狠话,为自己克扣工钱找了更好的借口,易开占听后一言不发,而工匠们却为此捏了把汗。当竣工时只剩下了一块砖,这块砖就被放在了嘉峪关的城墙上。
监事官一看正准备兴师问罪时,易开占不慌不忙地回答:“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要知道在古代十分信鬼神之说,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其责任,而这块砖便一直留在了嘉峪关的城墙之上,至今无一人敢动。
小结
林则徐曾为嘉峪关写诗:“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可见嘉峪关之雄伟、之壮观,难怪被世人称作“天下之一雄关”,这里面不仅能够体现出各个时期君王的军事防御态度,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而关于嘉峪关的传说故事也不少,不管这块定城砖如何出现在嘉峪关的城墙之上,存在即有存在的道理,只不过现在只能通过民间传说来知晓一二。如今流传下来的很多事物都还存在悬念,需要我们在古籍中寻找,还需要不断发展科技探索,来给出一个个合理的解释与答案。
参考资料:《古筑城曲》《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出嘉峪关感赋》
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