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岩华北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时间 : 2025-08-02   | 最后更新:2025-08-02 作者:国岩华北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土族人主要聚居在我国的青海省,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可见土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土族的传统节日非常多,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土族简介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盛产蔬菜瓜果。

  过去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过去通用汉文,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先迁牧于阴山之北,在4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疆土据有今青海整个牧区以及新疆、甘肃的一部分。这个政权先后存在350多年。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他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当地回、汉族称为土民,藏族称为霍尔,据说霍尔就是吐谷浑。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民和土族自称土昆。可能各地土族在族源上不尽相同。

  土族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

  青海省土族每值农历九月初九凌晨便携带柴火、酒食等,成群结队,去郊外登山。到山顶后点燃篝火,待烈焰腾空时,人们从火头上跃过,谓之跳帽火。青年人则将印有各种动物图案的小黄纸片,撒到焰烟上方,利用热气流飘升到空中,预祝来年时运亨通。然后,大家围火而坐,猜拳饮酒,吹笛唱歌,尽欢而归。

  春节

  年前十多天,土族人就开始打扫房屋,缝制新衣,宰猪杀羊,蒸炸年馍,酿制青稞酒等,所做食品可食半月,村村户户一片繁忙景象。

  除夕,天一黑,家家便在房门框上贴春联,门扇上贴用黄裱纸印的钱马、年画等。当晚吃的年饭一般是细长面条和大块肥肉。饭后,妇女和小孩开始穿戴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这晚要求全家团圆,听长辈讲故事、通宵达旦唱家曲等。将要出嫁的姑娘这晚要举行戴天头仪式,除夕晚不能高声吵嚷或打骂,否则认为这一年家中不吉。这晚还要举行接神仪式。家家在院中煨桑,上面放些酥油和炒面,众人跪地磕头,祈求财神、喜神、贵神降福。同时还要在灶旁,门后点灯供馍,意在敬奉灶神和门神。

  大年初一,当鸡叫第一遍,全家大小跪拜神佛,还有些男人登高山煨桑,祈求一年平安。其后小辈向父母长辈磕头拜年,接着人们带上礼品,到本家族和左邻右舍家拜年,各家族相互喝年茶。初三至初八,要给远方的亲友拜年。节日期间男女青少年集中在巷道或打麦场上举行踢键子,打毛蛋等游戏,也有的跳欢乐的安昭舞。新婚媳妇不得子的人家要在打麦场上立几架秋千,供青年人玩耍,意在盼子,年节一般到正月十五日结束。

  灯会

  灯会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这天晚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展出和观赏花灯。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作出各种彩灯参展。其中享有盛名的是呈长方形的排灯。排灯两面各有三个画框,绘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和人物。画面按故事情节、连环成套,画工精致,人物形象生动,灯内点燃蜡烛,高悬街心,排排相连,宛如一条长廊。观赏者赞不绝口。九联灯高悬在一大八角形木架的每个角上,联结成长串灯笼,中间一吊灯下,垂挂彩球。据说抢得彩球者,可得子获福,吉祥如意。所以青年人成群结伙,簇拥一人,在锣鼓声中夺抢彩球。房顶高处设有机关,有人拉动机关,控制升降,彩球不易抢到,只是给人们提兴。围观者人山人海,若有人抢得彩球,群情顿时沸腾,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冬至节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每年冬至日早晨各家吃一顿油饼和旗子。旗子是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烘好后,每一菱花为一旗。中午、晚上吃烩菜和熬饭。这天还举行男女青年们喜欢的骑马比赛和角力。角力也称蹬棍,其活动很有特点,先由某村的小伙子们发起,其它各村的小伙子前来参加。比赛时两人相对就地而坐,双手同握一木棍,双腿并拢伸直,脚掌相抵,用脚、腰、臂的力量争取将对方拉起,臀部被拉离地面者为负,拉蹬时双膝不能弯曲。比赛采取循环淘汰制的办法,最后胜利者被誉为巴图尔(英雄)。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土族人家男女老少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白面馍、长面条、凉粉等到草滩或树林中游玩吃喝。韭菜做馅的油炸盒子是不可少的,孩子们穿上节日盛装,戴上香包、艾叶,玩各种游戏。亲友之间还相互送馍。各家在这天还要摘些柳枝插在房门、大门及庄稼地里,以示庄稼茁壮。老人们为串亲访友的男女孩脖上、手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线环,在耳鼻处擦抹几滴雄黄酒,以示毒虫不伤、百病离身。这天,男青年们要抢夺姑娘们做的香包。在民和县峡门集滩、东沟柳巷一带还要举行花儿会,黄南州同仁县土族,端午节要过三、五天,这几天若降雨则认为十分吉利。

  祭祖节

  祭祖节是靑海省乐都、民和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底至四月初举行。届时各家携带馒头、酒、奶茶、猪肉、果品、菜肴等上坟祭祖。到坟地后摆好供品,化纸焚香,跪拜行礼。祭毕,拣来羊粪、柴草,燃起篝火,热好酒菜,野餐一顿。人口众多的家族,由年长者将各家馒头集中,在首辈老袓母坟上,依次滚下来,众人跪下接馒头,谁接到馒头,象征其得儿得女。这一天,人们在坟前竞放各式风筝,回家之前须将风筝焚毁,切忌带回家中。

  腊八节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在腊八节这天清晨,鸡鸣即起,到河边敲取冰块背到家中后,放在大门上、房檐上、粪堆上、房内柜上及庄稼地里,以示庄稼丰收、人畜平安。此日早上还用豆面做一顿特殊的饭搅团。搅团的做法是水开后放入土豆块,再撒上面粉搅成粥状,放上盐油,吃时配上酸菜、辣椒和蒜等佐料即可。吃饭之前,按传统习惯,舀上第一碗,用手蘸粥,在院内各房门上画一个十字,祷告十方,祈求幸福。民间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迪牟尼成佛日。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有一牧羊女献以乳糜,后人效法。故这一天还要取五谷及果实等做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清明节

  青海省互助一带土族,在清明这天,同一家族的各户人家都要到坟上去祭奠。将事先准备好的五至十二个菜和家族各户共同预备的一口猪,收拾得干干净净带到坟地,同时抬一大锅到坟前,将猪杀掉煮熟,然后点香烛,烧黄表,祭祀祖先。祭毕便在坟前聚餐。据说猪肉是给祖先的最好食物。宰猪前,喂一些粮食,如果猪吃了,说明袓先悦纳了这头猪,若不吃,要觅换别的猪。因家境不好无法更换者,必须向祖先祷告说明:我们现在生活困难,希望祖先保佑我们今年生活更富裕,家庭和睦、平安,明年一定预备一头更好的猪、更好的酒菜,于是给亡人烧纸钱、奠酒。

  赛马会

  赛马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一带土族节日,毎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届时,周围各地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汇集到指定的赛马场,赛马场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赛马开始,骑手们俯身催马,你追我赶。赛马场上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当地赛马分跑马和走马两种,跑马比速度,走马既比速度,还比马的走势。比赛结束,要为获奖的马和骑手披红挂彩。赛马后还要举行跳神会。

  三月三

  三月三是靑海省海东一带土族民间节日,农历三月初三当地气候转暖,春种开始,故有三月三,脱掉祅儿换布衫的民谣。这一天,土族人家聚集在一起,请巫师跳神,祈求神佛保佑人畜平安、当年风调雨顺。这天禁止人们下地劳动,跳神结束后人们又到野外游玩。

  八月十五节

  八月十五节是青海省互助、乐都、民和、同仁等地土族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前一、二天,家家都要做一直径一尺大小的蒸馍,谓之大月饼,内放姜黄粉,红曲粉,绿香豆粉等有色杏料,还要做各种花卉图样和飞禽贴在上而,用烈火蒸熟时,绽开好多裂缝,宛似绽开的花朵,不仅好看,而且好吃。若在规定时间中大月饼没蒸熟,则认为是好兆头,预示明年获得丰收,多做月饼。此外还要做小月饼、土豆包子、花卷等,赠送给亲戚朋友一些。有的人家还买西瓜、水果。十五晚上,各家把特制的大月饼、瓜、果等献在当院的一个方桌上,并点青油灯,煨桑,磕头接月亮。月升后仝家围坐方桌,边吃边聊,吃得越多,吉样越多。有些孩童还跑到别人家偷食供品,主人即使看见也装作若无其事。有些土族人,还在此日举行盆中盛水照月亮的活动。中秋节过后的第二、三天人们还要带上小月饼串亲戚。

  崩康

  崩康是青海省土族民间祭祀节日,每逢初一、十五日人们都要祭崩康。崩康意为十万佛爷,是个四方形的亭子,一般修建在大路旁、山坡上或村庄中央。四周有许多圆柱,中间是一个用土块砌成的没有门窗的土屋,里面放着一寸大小约千尊名叫抄沙的泥佛像。土族认为,这些泥佛像能挡住冰雹等灾害,又可保佑地方平安。祭祀时人们围崩康转圈,同时口中不断地念诵六字真言以祈祷。

  朝山会

  朝山会又称无良神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每年的朝山会由众人推举的六个青苗头儿主持。头年十月份由青苗头向众家收一、二升粮食。到六月初六这天,附近几个村的男女老少,身着新衣,手持碗筷,到寺内吃一顿好饭,另外还要请三、四个阴阳先牛在庙内念经,以祈祷五谷车收,人畜兴旺。

  打施食

  打施食是青海省互助一带土族节日,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十四日在尚地佑宁寺举行两次,为期五天。打施食,即消灭损害人的一切恶事。腊月二十五日这天人们用炒面做成一个二尺多高的三角形施食供起来,并点上灯。再做一个寸多长的小炒面人扎廓(代表一切恶事)。把小面人置于盘中放在佑宁寺大经堂内的前方。从腊月二十五日起一直到腊月二十九日每天有十七个喇嘛在这里念经,一天念四次。期间禁止喇嘛外出。领头念经者叫多则布,由经法好的喇嘛担任,腊月打施食时,早晨在大经堂念经,然后在大经堂前跳神舞,由多则布将炒面人扎廓切成几段,拿到寺院里面的护法神殿面前的一个土坑中,上面放上柴草。打施食还要游行。喇嘛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有二十四人打着二十四杆旗子,旗队后面是吹海螺,吹喇叭者,再后面的八人抬着施食,再后是多则布等十七个念经者和十几个打鼓者。到了放扎廓的地方,多则布用施食当武器向扎廓打去,然后将柴火点燃,以为将扎廓烧死。至此打施食的仪式全部结束。正月打施食的仪式与腊月基本相同,只是多打八杆旗。从正月初十日开始念经,正月十四日正式打施食。

  丹麻山歌会

  丹麻山歌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节日歌会,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日举行。届时,姑娘小伙子们穿着讲究,成群结伙,从四面八方赶到丹麻地方对歌玩耍,届时人们自由组合成若干歌队,摆开阵势,各队分别推出开唱人,以歌提问对方,对方也以歌对答。就这样一群对一群,歌声彼起此落。街上,大路旁、树影下、小河边、到处是歌声。当对歌告一段落时,已婚男女自动散去,未婚男女们侧以歌传情。有意者便成双成对离群而去。到避静处,姑娘或小伙子拿出自己最好吃的东西赠送对方。这天老人儿童不参加对歌。歌会期间,除对歌外,还有唱戏、赛马,比武等活动,待夕阳西下,人们才渐渐离去。

  刀山会

  刀山会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节日,每隔二、三十年的正月十六日以后选一吉日举行,地点在青海省民和县东沟乡麻地沟村的恩仁寺,刀山会明代就已盛行。所谓刀山即在平地立起一架木梯,高约三丈六尺,两面梯阶均山一百零八把马刀缚成。木梯上端,称为天桥,木梯下第一阶,称为门坎,缚铡刀一把。不论马刀、铡刀,刀刃均朝上。上刀山者自愿报名,经该寺会主决定后,即于冬至门进寺,沐浴斋戒,每日用牛奶洗脚,食核桃、红枣,静坐寺院,不得回家。到会斯时,在阴阳的驱赶下,上刀山者手攀绳索,赤足踩着刀刃,由正面上梯、跨过天桥后再从背面下梯。因此活动间隔的时间长,故民间有麻地沟的刀山,三十年的谣言之说,自一九四五年正月十六日的刀山会后,至今未再举行过。据说每逢刀山会,人山人海,商贾摊贩,汇集于此,进行贸易。姑娘、媳妇和小伙户收拾得干净利索,成群结伙,前来观看。

  东沟大庄跳神会

  东沟大庄跳神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会前先进行赛马活动。比赛采取循环淘汰制的办法,获第一名者,受众人称赞、亲戚朋友在其马头上挂红、白、绿、兰、黄五彩绸布。赛马毕,进行跳神活动。有四、五个法师,手持山羊皮鼓,一面击鼓念经,一面跳神舞,据说跳神可消灾祸,保佑人丁安宁。

  官经会

  官经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十五日举行。届时人们身着洁衣,从四面八方赶到互助威远镇的佑宁寺,举行磕长头,点酥油灯,供饭以及布施活动,正月初八和十四两天还要跳神。跳神共有八十人,全部从喇嘛中选出。喇嘛们从十二月初八开始学习,一直到十二月二十三日止。跳神时,戴上面具,在喇叭、唢呐、皮鼓等乐器的伴奏下,一面念经、一边跳舞。充满庄严的气氛4

  官亭庙会

  官亭庙会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七至初九日举行。初七中午,人们抬着八抬大轿,扛着十面大旗。敲锣打鼓恭请土族最崇信的二郎神。抬到村口时,全村人跪在路两边迎接。人们还牵来曾向二郎神许过愿的羊和鸡,在羊和鸡的头上倒酒,若鸡、羊头摆动,说明此祭物被二郎神悦纳,否则更换一只。接着,将本村庙中其他神像抬出,以示相迎。最后将二郎神像抬到村内庙外早已搭好的帐篷里。第二天请二郎神进庙,并安放在上位的左边,原庙的神像下位坐陪。接着人们给二郎神磕三个头,旋即鞭炮声、锣鼓声顿响,随之全村人烧香、点烛、烧黄裱,每家将带来的十二个鲜供(即馒头)供在桌前,有的妇女还将绸布和荷包等挂在二郎神像上。嘛呢会的老人开始念嘛呢。献羊鸡的人把羊鸡宰掉,将煮好的羊蹄、肝、肺分做二盘端来,再端一盘黄裱、香烛献给二郎神。还要倒些肉汤在二郎神供桌前的地上,剩余的肉分给全村各家,傍晚将二郎神抬到庙中的正位上,次日再抬到帐篷中,第三天被别的村庙请走。

  火神节

  火神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一带土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地点一般在该县的山陕会馆。届时,四面八方的土族群众涌向官亭街道,大放焰火。焰火有天女散花,九盏莲灯等,形成一片五彩缤纷、辉煌夺目的焰火花海。这一天还要进行传统的社火、灯笼表演和演唱戏剧。男女老幼围观欣赏,场面甚是壮观、热闹。

  祭财神节

  祭财神节是青海省乐都一带土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举行。民间相传,这天是财神赵公元帅的诞辰日。届时,家家吃羊肉烧茄子,故土族民谚有七月二十二,羊肉糊茄儿。羊肉烧茄儿的作法是:先煮一锅羊肉,然后放入剥了皮的茄子和切好的萝卜坨坨,待煮好后,先蘸蒜泥醋汁吃茄子和萝卜,再用手直接拿羊肉蘸蒜醋吃,谓之吃手抓羊肉,最后在汤中煮面条吃,俗称羊汤面。

  祭佛节

  祭佛节又称浴佛节,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这几天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土族群众,长途跋涉,纷纷来到瞿昙寺、佑宁寺、塔尔寺磕长头、布施供饭、转哥拉、点灯,寺院还选出来一些喇嘛,口念经文,手持羯鼓舞蹈。节日里人们还彼此诉说真情、排忧解难。人们认为在这段日子里为人解忧,是积德之事,胜过平时干几百件好事。尤其四月初八这天,寺院举行颂经法会和晒佛活动,还要用名香浸泡的水洗佛像,给佛祖供献各种花卉,相传佛袓释迦牟尼于此日成佛。

  祭家神

  祭家神是青海省土族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十月初一举行。土族人家除供财神、灶神、门冲、菩萨等神之外,每家还供有家神,家神名目很多,如祖师爷、白马天将和喇嘛神,凡供有喇嘛神的人家必须有当喇嘛的人,否则不能供喇嘛神。凡遇初一、十五和年节,家家必点灯上香祭祀家神,每隔三年必须要大祭一次。大祭时须请法师跳神,还要点烧香纸。家中人可向家神卜问一些诸如年景好坏,家中有无祸事之类的问题,法师代神回答。民和县一带的土族于每年十月祭祀家神,祭祀仪式很特别,这天清早,要给家神化纸、供饭,然后举行祭祀仪式,先由法师跳舞请神,待跳累了再由三个妇女接跳,三人中有一人必为家中人,其余两个可是外家人,待跳到狂热时,要作出一些性爱姿态,以引诱、取悦于家神,据说这样可以使家神保佑家中人畜平安。仪式结束后主家要给法师送马西(粮食),以表酬谢。

  祭神农

  祭神农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春耕播种时节择一吉日举行。届时,各家各户带一些麦草到自家地中烧黄裱纸,烧香并跪拜磕头祭祀神农爷。每家还牵牛架犁,人和牛都吃一些油馍。然后在地中犁出一个圆圈,圆圈中再犁一个十字。一人赶牛,一人扶犁,后面一妇女在梨过的圆圈和十字沟中都撒上种子。敬过神农,便可以春种了。

  雷台会

  雷台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当地原有一土筑高台,人称雷台,相传是土族先民祈雷公的地方。后逐步演变为定期的花儿演唱大会。上族人把赴雷台参加花儿会看得很重要。届时,许多著名歌手从各地远道跋涉而来,和当地压会的歌手一比高地。这一天,人们盛装打扮,尤其是妇女们穿上各色花布镶成彩袖的外衣,头戴金边帽或礼帽,胸佩银饰,显得格外华丽,男子们则头戴毡帽,各携洒瓶,兴高采烈。人们到会场之后,各自选伴结伙分成若干赛场,每组七至十人左右,在广场上摆开对唱,这天严禁不同性别的长辈与晚辈在一个赛场。竞赛分组对组、男女问答和独唱几种。所唱的花儿以互助五声高调式为主。午时,比赛进入高潮,这时各场涌现出许多新的歌手,然后组成新的小组,人们前呼后拥,向出色歌手的场地涌去;竞赛情绪十分激烈。赞誉声、口哨声汇成一片,直到暮霭降临,人们才陆续离去,对歌优胜者被人们喻为花儿旺。

  六月会

  六月会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为期二、五天。节日第一天,人们要敬二郎神庙。当地神庙建在高山岗上,座西面东,三间神殿面前有一广场,场上设有煨桑炉,立有旗竿。届时,要进行煨桑、跳神活动,以示纪念二郎神灵。此后几天主要是各种娱乐活动。有抬花轿跳神、踩高跷、唱拉伊等。伴奏乐器主要是羊皮鼓和海螺。还要轮流到各庄演出。六月会相传是旧时地方政权的阅兵集会。也是安排农事活动的集会。过太这一天土族千户要演讲民族历史:我们的祖先是从东方来的,是皇帝派来守卫在这里的,这里是皇家的土地,好好拔草、保苗等。这天还要演表现历史生活的军舞。演员们脚穿双梁红花鞋或高筒马靴,把裤脚装入靴内,扎上腰带,头戴羊毛毡做的喇叭形红缨帽,典塑的武士打扮。

  龙王庙会

  龙王庙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每逢这天,人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汇聚到预先确定好的会场。会场中央放着人们早已抬来的龙王。仪式开始,有七至八个法师,手持山羊皮鼓,一面击鼓念经,一面手舞足蹈跳神舞。前来参加神会的群众,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龙王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收。这天还要举行贸易活动,主要有茶、布和其它日用品,另有榔头把、铁锨、磨子、犁头、铧等农具出售。

  馒头寺花儿会

  馒头寺花儿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泽林地方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农历六月,正值高原上青苗拔节、野花盛开的美好时光。初六日这天人们带着帐篷、布帷、酒肉等,聚集到馒头寺进行花儿会唱。亲朋好友围成一圈,有的则在帐篷内对唱。髙吭、清脆、委婉、跌宕的花儿声,加之笛子的伴奏声,悠扬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对歌抒怀,赞美爱情和理想,从黎明一直唱到深夜。花儿是西北地区回、汉、东乡、土、撒拉、保安、藏等民族用汉语唱的一种民歌,花儿又称少年,前者代指女方,后者代指男方,从这两个名称看,其内容均为表达爱恋之情的。花儿由于流传地区、民族等的不同,可分许多令、各种令的演唱风格、结构形式是不同的,有的婉约含蓄,有的刚健清新,有的情长意绵,有的诙谐风趣。因多为情歌,参加者均为青年男女,老年人一般要回避。这天,实际上是青年男女联谊交友的好时机。

  纳顿会

  纳顿会又称七月会,庆丰收会。纳顿,土语,意为玩。靑海省民和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至九月举行。关于纳顿有这样一个传说:过去,民和三川一带灾难不断,每年秋后粮食颗粒不收,人们只好请法师插牌子,作峨堡、筑雷台,再穷的人也要去供奉。人们起早贪黑跪拜,祈祷来年丰收。后来有人从四川请来了木雕的二郎神像。虔诚祈求二郎保佑丰收。果然当年风调雨顺,秋后大获丰收。后来每年这个时候,人们就把二郎神像用八抬大轿抬到各村周游,一路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所经之处,人们便伏地跪拜,奉鸡献羊、供奉茶酒,以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谢二郎神之恩。

  纳顿的规模视年景好坏而定,纳顿会第一天,每家必须带来一对大蒸饼及烟、酒、糖,交给管理人员,俗称献供。各村推举德高望重的人组织一支一、二百人的队伍,按辈份、年龄列队。前边老人身着长袍、手持笛子、扇子和木制兵器,后面中青年装束华美,手拿彩旗、柳条尾随。队伍踏着鼓点,尽情舞蹈,到离村几百米外的固定地点去迎接二郎神像。主客队相逢时,锣鼓大振,乐声齐鸣,各自起舞,来回旋转三次,并高呼大好、大呀好,东道主村的几位老人向客队敬酒,表示欢迎,尔后互相握手,祝愿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然后表演节目。演员们戴着假面具扮成老人、妇女、小孩以及关公、张飞等人物,在锣鼓伴奉下又跳又唱。还表演充满神话色彩的舞蹈杀虎将以及欢乐的安昭舞。游村活动从当地的中川乡的宋家村开始,逐村串游,每村一天。

  纳家跳神会

  纳家跳神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纳家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会前先进行赛马活动。骑手们牵着披红挂彩的赛马,威风凛凛地站在起跑线上,待一声令下,个个扬鞭催马,争先恐后地向终点驰去。赛马结束,第一名受到重奖,众人在其马头挂上五色布条。赛马结束后,开始跳神,由六、七个法师一边诵念经文。一边跳神鼓舞,围观者面色肃穆。跳神是为祈求神佛保佑人畜平安。

  七里寺花儿会

  七里寺花儿会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五日举行,会期二天。届时,当地七里寺附近的回、藏、汉等各族人民也赶来参加,多时可达万人。节日第一天人们衣着簇新,赶赴会场,进行欢乐热烈的花儿比赛。歌手们从初五傍晚唱起,直到初六下午。这一夜一天,歌似潮、人如海,是庄户人家,尤其是青年人舒心快活的日子。比赛花儿先是自由独唱,到一定时候便展开比赛。比赛形式有一个对一群的,有男对女的,也有一对男女对唱的。经过反复较量,弱者逐渐被淘汰,直到剩下少数选手。强手相对,把比赛推向高潮,那优美的歌喉,生动的唱词,深深吸引着围观者。赛歌结束后,人们交朋结友,蹭送礼物,有的青年男女还找到了自己意中人。这一天,除了精彩的赛歌,还有赛马和传统戏的演唱活动,远近大小客商们,还借机到会场摆摊设点。

  七月七

  七月七是青海省土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人们用麦麸、艾叶、甘草、芫荽、花椒等掺和捣碎,和清泉水相拌,捏成圆团曝晒,谓之做糟子,用以发面、酿酒。据说这天做的糟子发酵好,还不易霉烂。晚上,家家在庭院中搭床,大人们躺在床上,仰望天空和迢迢银河,给孩子们讲天上人间的故事。妇女们则端来一盆清水,随手揪几片艾叶投向水面,用灯烛照亮,视其投影的形状,有说像月亮状的,有说像星星状的等等,以此取乐。姑娘和孩子们,在睡前将风仙花参和白矾捣碎,然后涂于指甲上,包裹停当,次晨即染成红色。

  请神法会

  请神法会又称谢神会,青海省民和县赵木川一带土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这天,人们为庆贺五谷丰收,感谢神佛保佑,各村都要让法师来请神。届时,人们抬本村的神像绕村庄一周,他们走走停停,神像一停法师便唱经娱神,如此重复几次。请回神佛后便宰羊一只,与馒头、冬果、鲜花等物一起供奉神像,以示感谢神佛保佑才得以丰收粮食和家畜兴旺。

  却藏寺官经会

  却藏寺官经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四日举行。会上由挑选出来的喇嘛戴上面具,在海螺、羊皮鼓等乐器伴奏下跳宗教舞。届时,附近群众纷纷前来观会,并在当地寺庙布施、点灯、磕头。这天还有集市贸易活动。

  晒佛节

  晒佛节是青海省互助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届时,在佑宁寺举行隆重的晒佛仪式。寺院喇嘛们将香巴大佛像抬到佑宁寺大经堂檐前的铺在经堂台阶上的地毯上,虔诚的信徒们给佛像磕头膜拜献上供品。这天喇嘛们从早到晚诵经不停。附近的群众争相赶到庙中观拜。

  松蕃寺山歌会

  松蕃寺山歌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歌节,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二天。届时,无论刮风下雨,成百上千的土、回、汉男女青年们吹着口弦,手提酒瓶,唱着山歌,赶到松蕃寺聚会。歌会形式主要是赛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聪明才智的对歌;有歌颂民族英雄人物和讲述历史的叙事歌,有倾吐青年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歌;比赛有一对一伙、男对女、一男对多女,一女对多男等形式。经过反复较量,最后角逐赛歌结束后,胜者不骄,败者不悔,大家各自寻找知友,许多未婚男女借机找到自己的意中人。节日除了赛歌外,还要举行赛马活动。

  送寒衣

  送寒衣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大庄一带土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这一天各家各户上坟祭祖,带着纸做衣物到坟前焚烧,谓之给先人送寒衣,隆冬十月,人们认为亡灵在阴间同样要受冻,故送衣取暖。从坟地回来后要吃一顿名为老鼠儿的水饺,食前必须先供一碗在神位上。

  送灶神

  送灶神是青海省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人们将黄泥抹在厨房的墙壁上,上面点一些白点即是灶神。然后支一块供板,上放青油灯和供馍等祭物。传说这天灶神回天宫汇报人间事务,故家家设供相送。送灶神一般由家中主妇主持。这天晚饭,每家都要吃灶饼,并给灶神供三个。此饼第二天必须吃掉,唯姑娘不能吃。送灶神时,要用麦草编一个马,上驮麦草编的草驮,供六粒豌豆,点上青油灯。将草马放在灶口和柏香一起烧掉,并祷告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磕头,煨桑。煨桑时烧松柏枝,上面放点酥油和炒面。至此,认为送灶神上天了。到了除夕之夜还要迎灶神。届时,用白面在灶上抹一些白点,并供上三个小馒头,然后磕头、点灯,在灶中煨桑。各家还在门后点灯供馍,以示将灶神迎到家中。有的人家这晚在灶神面前为姑娘举行戴天头的仪式。青海省民和一带的部分土族相传,他们原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有一次一位先人没能按时赶回,故延迟了一天祭灶,后来定为每年腊月二十四日。

  跳神会

  跳神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姚马庄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天,附近各村庄的土族以及其他民族身着盛装,来到选定的地点集会。跳神会仪式开始,由五到六个法师向会场中央的龙王频频点头,口中念念有词,并击鼓跳起神舞。围观的群众跪拜祈祷,以求龙王保佑当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天会场周围还摆有许多货摊,进行各种贸易活动。

  五峰山花儿会

  五峰山花儿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歌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届时,五峰山附近的土、汉等民族群众汇集在一起,对唱花儿。喝酒猜拳,一直玩到深夜。关于此节当地传说很久以前,一些土族青年正聚集在五峰山上举行赛歌活动。突然一阵狂风袭来,人们都跑散了,只剩下了一个小伙和一个姑娘,仍在风雨中痴情地引吭对歌,并一直唱到风停雾散,但这对情人却不翼而飞,只在对歌之处长出两棵枝条交错、互相依偎的翠柳。这天正是六月初六日,后来土族人家每到这天,便在柳树周围举行花儿会,以示对那对情人的怀念。这一天人们还向五峰山的澄花泉里投入许多野鲜花,并喝几口甘甜的泉水,清嗓润喉。据说喝了泉水不但歌喉嘹亮,还能消灾除病。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峡门花儿会

  峡门花儿会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传统歌节,每年农历六月中旬择日举行。届时,土族男女盛装打扮,怀揣酒瓶,前往峡门赶会。到场后,情投意合者为一摊,围坐成圈。各摊内部先开始比赛花儿,形式为一男一女相互对唱,每唱一支歌,大家就向唱者敬酒。接着一对一对唱下去,一轮之后,选出本摊高手,向邻摊中的高手挑战,一比高低。各摊均为自己的歌手出谋助威。就这样反复较量兼并,摊子越来越小,最后各摊中的尖子荟萃在一起拉开夺魁战。强手相对,除比嗓子、唱腔外,更重要的是比即兴编词的准确生动和新颖巧妙。还要看数典引经的能力,即花儿的前二句必须出自古典小说、民间神话与传说或历史故事。后两句应照密切,浑然一体。经过最后较量,人们推出四五人为此届花儿会的优胜者。也有些人这天并不是高唱,而是说花儿,大家比赛谁问得巧,答得妙。

  佑宁寺法会

  佑宁寺法会又称六月法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二到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届时,人们停止劳动,均去寺院集会。喇嘛们每天必须到经堂念经三次,法台去经堂两次。法会期间不少人供饭供茶。六月初八、初九还要举行跳官景仪式。到时,寺院选出三十几个喇嘛组成跳神队,装扮成神怪鬼魔,击鼓跳舞。这天还有赛马活动。佑宁寺法会非常隆重,前来祭奠、参观者多时可达万人。

  元夜节

  元夜节又称上元节、灯节,西宁市附近及乐都县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要进行跳火牙、收瘟、观灯等活动。跳火牙,即在夜晚家家户户门前一溜燃起十二堆草火,人们扶老携幼从火上跨过,口中念着:大吉大利,吉祥如意。青年人和孩子们反复跨跳,直到火微方休。这一夜,各个村庄,烟火缭绕,人声沸腾。收瘟,即选拔几个年轻精悍的人,扮成护法、金刚等神祗模样,在全村挨门逐户串行,俗称收瘟。收瘟后各家要点燃巨型火把,送往村外指定空地处堆起,以示将所有瘟疫烧掉。观灯活动,各村不大一样,有的地方灯会颇有特色,如乐都按传统习惯,事先给各家派灯,每家做十盏、八盏不等,每盏灯都有名堂,或星辰天宿,或历史人物故事。十五之夜,灯火辉煌,五色眩目。有些缺儿少女的人家,这晚还要偷灯,据说能把灯偷到手,并一路不灭带到家中,可生男育女。

  正二十

  正二十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举行。这天的主要活动是给女孩们穿、耳眼。一老妈妈先在女孩耳垂上垫上花椒粒,然后反复揉搓,待微觉麻木时,用绣花小针刺孔,再以丝线抹清油穿入孔中,丝线上吊一个小面蛋,据说这天穿耳孔不易感染。当地有给男孩穿耳孔的,但男孩只穿左耳。这天家家要包饺子、做拉面以贺节日。

上篇芒种节气绘画图片 芒种节气的故事及民俗 民俗节日,浙江遂昌的传统习俗下篇

最新文章

最新更新

阴历三月初三 阴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

骨算命准还是生辰八字算命准

紫薇斗数怎么看流年婚期

紫薇斗数四化与正星

观音灵签二十二解签

柳毅传书灵签

姓名配对照片大全图片 姓名配对 超准 永远和你在一起?

心理学最大的骗子星座是谁 星座中的撒谎小天才

12星座最适合什么样的水晶球

民间算命

指纹算命

手相查询

痣相图解

生男生女

眼皮跳测吉凶

喷嚏预测

配对
配对
配对
配对
查询
生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