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岩华北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时间 : 2025-08-06   | 最后更新:2025-08-06 作者:国岩华北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是西南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基诺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前后三天举行,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从火把节传承的内缘特点上看,似乎与古羌人有历史渊源的民族都过火把节。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集区,也是至今保存彝族文化最古朴完整的地方。火把节以彝族和白族最为隆重和富有代表性。

  

  火把节与星回节

  

  明正德《云南志》卷二《云南府风俗》说:星回节,俗云火把节。意思是星回节为通行的说法,或者雅称,而火把节为俗称,是同一民俗节日的雅俗称谓的区别。若果真如此,则先有星回节,后有俗称火把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谈迁《谈氏笔乘》也都提到火把节又名星回节,清雍正勅修《云南通志》卷八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

  

  火把节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源于汉唐时期,较早的汉文文献记载为五代时期的《玉溪编事》,见于《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三《南诏》引述: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骠信与赵叔达均有诗作,《广记》引录,《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二收载:南诏酋驿信《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题注: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唐书》:南诏官曰清平者,犹唐之宰相。赵叔达《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河润冰难合,地暖梅先开。前蜀佚名《玉溪编事震旦》: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骠信诗曰: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清平官赵叔达曰:下令俚柔洽,献探弄拣来。其国谓天下为震旦,词臣为清平官,谓朕曰元,卿曰昶,百姓俚柔也。

  

  较早对火把节进行描述的是元代李京所著《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方国瑜据元明史料和地方志记载认为火把节就是星回节。陈久金等《彝族天文学史》亦云火把节就是星回节,按照传统的方法,将彝族新年译为星回节是很合理的。但又为什么称为火把节呢?很简单,因为过节时的一项显着活动是洒火把,它给人们造成很深的印象,久而久之,火把节就成为星回节的一个通俗称呼流行开来,以至掩盖了这个节日的真实意义。今天,火把节在云南白族中称谓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如付哇勿(六月二十五日之意)、搭希回(燃柴火之意)等。据有关文献记载,从唐代的南昭直到明代,搭希回这个白语节日译为汉语以星回节居多。

  

  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和星回节(南诏岁暮时的节日)相差半年时间,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游国恩《火把节考》云:滇俗称火把节为星回节,此大误也。星回节者,乃南诏岁终之节日,与旧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之火把节绝不相蒙,而滇中方志及文人著述几无有不误者也,然火把节之误称为星回节,昔人已有辩之者,特相沿既久,多习而不察尔。朱文旭等《阃于彝族火把若干问题的探讨》亦提出:《彝族天文学史》认为火把节即星回节,但未能解释为何一个在十二月一个在六月的问题,从有关史料和民俗来看,星回节在古代专指彝族年,是星回岁终,阴阳已交,劳农享腊以送故(《汉书天文志》)。但他们或没有注意到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十《普安州风俗》:火炬二节,州志:夷人每岁以冬夏二季月之二十四日为火把节,屠豕宰牛以祭其先,小儿各持火喧戏于市,如上元岁除然。嘉靖《普安州志》卷一《舆地志风俗》所记相同。所谓冬夏二季月,即指六月和十二月,以此弥鏠时间上的不同。这种解释,或不无道理。

  

  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

  

  一、起源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二、传说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天下风和日丽,水草丰茂,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三、从明清文献探讨火把节的来历

  

  1.纪念阿南夫人说

  

  明谈迁《谈氏笔乘纬候》:云南六月二十五日入夜,家家束松明为庭燎。杂以草花高丈余,燃之,杀牲祭祖。老少围坐火下,饮酒达旦。自官署都邑以及录村田野,无不皆然,谓之火把节,又谓星回激。相传汉夷酋阿南夫人为人所俘,誓不从贼,以是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火把节》引明杨鼐《南诏通记》云:汉时有酋长曼阿奴为汉将郭世忠所杀,其妻阿南,汉将欲妻之,赠奴衣饰。阿南恐逼己,绐之曰:能从我三事则可:一作幕次祭故夫;二焚故夫时衣,易新君衣;三令国人遍知礼嫁。,明日如其言聚国人,张松幕置火其下,阿南袖刃出,令火仪盛,乃焚夫衣,告曰:妾忍以身事仇?引刀自断,身扑火中。国人哀之,以是日燃炬聚畲以吊节妇,亦名星回节,盖腊月二十四日也。天启《滇志》卷十五《人物志?列女》亦载其事,云_汉阿南,酋长曼阿奴之妻,自引刀断身仆火,国人袁之,每岁以是曰然炬聚会吊之,后人为名星回节。及南诏灭六诏,亦以是日举火,或以星回节为灭六诏遗事,非是,没说又名火把节。清乾隆赵文哲《娵隅集》卷七《火把节》诗题注谓火把节,亦名星回节,汉元封间楳榆有曼阿娜,为汉裨将郭世宗所害,并欲得其妻阿南云云。光绪二十七年刊《昆明县志》卷二《风土》亦有记载。卢回节俗曰火把节,当六月二十四五日两日,斫松枝为燎,高丈余,入夜争然之村落,用以照田,以炬之明暗占岁豊歉,座市群儿并杵松脂作粉,互相烧洒为栽。其缘始云:汉之时有夷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由此可见,火把节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火烧松明楼说(慈善夫人殉国说)

  

  明王士性《庚志绎》卷五: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云是日南诏诱杀五诏于松明楼,故以是日为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火把节》:钱尔栽接:袁懋功《滇记》云:南诏皮运虽减五诏,得其土地,而遗裔尚存。乃于国中设一楼极其华丽,楼上陈设锦繍,户牖板楣,悉用松明。(松木心有脂者,易发而难息。)每宴臣下,登楼饮酒尽欢。至是年六月(《滇载记》作仲夏)十五日,值祭先之期,令人招五诏助奠,至期祭毕举宴,延众登楼欢饮。须臾,皮暹阁徉醉下楼,击鼓发火焚楼,各诏酋领尽死,国人始用松明之意。今滇中于是夕衢巷皆举火,名曰星回策。(俗言火把节,野史作火节。)《滇志》卷十五《人物志?列女》:唐慈善,却败诏妻也。开元间,南诏请合六诏为一,遂因星回节会宴,以火灭之。明日,各诏妻寻夫骸不识,惟慈善舁之以归。此又说明,星回节在唐开元时即已存在,亦印证了上引《滇志》为纪念阿南夫人,后人以其殉节之日为星回节。清赵文哲《娵隅集》卷七《火把节》诗题注也说:唐开元间有邓赕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会饮于松明楼《昆明县志》卷二《风土》:云南诏皮罗阁会五诏于松明楼,将诱而焚杀之,遂并其地,邓败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乃以铁钏约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迹铆得夫尸以遗。皮罗阁闻其贤,欲委禽焉,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然炬吊之。

  

  3.欢迎孔明平南回辙说

  

  明谈迁《谈氏笔乘?纬候》:一云孔明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父老欢呼,设庭燎迎之。(《滇程记》)此说似不可信,高上桂《星回节考》就提出了质疑(参下引)。王士性《庚志绎》卷五:或云孟获为武侯抡纵而归,是日至滇,因举火祓除。清道光二年《西昌县志略》卷一《风俗》:六月二十四日,家家晚上门前悉树火炬,照耀如同白日,世俗讹传以为土主冯神,兹土乡人迎之,遂成风俗,其说不经。闻之故老乃武侯平南回辙过此,土人喜之,因天色已晚,乃火炬迎送云。又卷二《艺文》载《建昌竹枝词?火把节》:连乡火把照天红,六月为期问土风。一自平蜜回辙后,至今人念武侯功。这一传说是对诸葛亮为当地民族所做贡戏的肯定和褒扬。

  

  4.梁王擒杀段功说

  

  明王士性《庚志绎》卷五: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或又云是梁王擒杀段功之,命其属举火以禳之也。二十后各家俱燃巨燎于庭,人持一小炬,老幼皆然,互相焚燎为戏,烬须发不顾。贫富咸群饮于市,举火相扑达旦遇水则持火跃之。黑盐井则合各村分为二队火下斗武,多所杀伤自普安以达于云南一境皆然,至二十五乃止。道一传说流传不广,但文中对火把节活动情形的描写,却非常生动。

  

  5.吊忠臣王忠文说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明江盈科《雪潘谈襄滇中火节》:滇省风俗,每年于六月二十八日,各家俱束苇为蕖,高七八尺,凡两树置门首,遇夜炳燎,其光烛天。是日各家俱用生肉,切为脍,调以醸蒜,不加烹饪,名曰吃生,总称曰火节。问其故,谓吊忠臣王祎留此记。盖祎受命人滇,说元梁王降,王反杀祎,醢其肉。若尔,则炳藁可也,奚为食生为耶?夫楚人竞舟吊屈子也,晋人禁烟伤介推也,皆有不忍之意焉。王公被醢,而滇俗斫脍食生,毋乃倒置乎?存炳火革食生可也。这一说法,作者的疑惑不无道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火把节》:今滇中以六月念八日为火把节。是日,人家缚茭芦高七八尺,置门外爇之,至夜火光烛天。又用牲肉细缕如脍,和以璧酰生食之。问其原,则是日为洪武间?遣待制王忠文(祎)说元梁王纳款不从,为其所醅,以此立节。亦晋人禁寒食、楚人投角黍之意也。但考忠文被害为十二月廿四日,何以改为六月?即介推亦以五月五日亡,似当与屈正平同日受唁,今移之清明。乃知古今传谏不少矣。沈德符对此说法提出质疑,据介之推以五月五日亡而今移之清明,以为是古今传讹的结果。谈迁《谈氏笔乘?纬候》或云吊忠臣王祎,非也。因此,这一传说可信度不高,在今民间没什么影响。

  

  火把节的习俗

  

  到了火把节之夜,彝族各村村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则放在大火把的四周,以示团结齐心。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男子的活动主要是摔跤、赛马、斗牛、斗羊和爬杆等,妇女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也有的向小伙子敬酒。

  

  火把节也是彝族男女青年选择情侣的节日,人们在节日里接触、认识以至谈情说爱。火把节的高潮在晚上:人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和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照亮了茫茫黑夜,蔚为壮观。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传统文化的意义

  

  1、火把节是彝族等族人民政治生活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群众的精神食粮。

  

  2、火把节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邻里和睦、民族团结。

  

  3、火把节是彝族等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4、火把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5、楚雄火把节融入时代特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6、火把节原是彝族和白族先民祭天过岁,祈求丰年的一种古老习俗,是纯粹的祭祀活动,也有夏季驱蚊灭虫的祈禳意义。

  

  7、火把节是为了纪念先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精神。

  

  与火把节有关的歌曲:《火把节之夜》

  

  火把节之夜》为一首中阮独奏曲目。乐曲描述了彝族人民庆祝火把节的情景。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青年男女们也藉此互诉衷肠。此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

  

  乐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引子以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轻柔地奏出。极富歌唱性,舒展柔美。

  

  第二段欢快明朗,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轻快诙谐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中间部分,旋律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语;第三部分用夹扫演奏,强烈有力,描绘了人们狂欢的场面。

  

  乐曲的第三段是主题的再现,音乐优美宁静,富有韵味。

上篇农历十二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十二月节日一览 客家民间节日,独特有味快看看下篇

最新文章

2025年08月
06
农历 闰六月十三
乙巳年【蛇年】
癸未月 丁未日

最新更新

2024年8月27日财神方位 今天哪个方位财运好

2024年白露喜神方位在哪个方向?怎么看每日喜神位置?

姓名首字母配对表大全 姓名首字母排序?

中元节是哪天 中元节是哪天是什么节日

客家民间节日,独特有味快看看

青羊宫灵签第七十七签

如何化解八字过硬,有哪些方式呢

墙壁裂缝与风水

属兔正缘出现在哪年 属兔人婚姻配对表

民间算命

指纹算命

手相查询

痣相图解

生男生女

眼皮跳测吉凶

喷嚏预测

配对
配对
配对
配对
查询
生日密码